神農架:伐木人成護林人

當年油鋸一響路修到哪裡樹就砍到哪裡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再沒砍伐一棵樹

移民實現了搬得走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生態價值和旅遊價值遠遠大於木材價值

千嶂疊翠,萬壑蔥蘢,秀木參天,奇獸出沒。這是大自然賦予神農架的神奇而壯美的景色。

神農架,因神農氏搭架采藥而得名,因有奇獸隱現而令世人神往,因獨特的自然風光被稱為地球上針尖大小的一塊最珍貴的土地。這一切,皆源於茂密的林、無邊的綠。

日前,記者沿著蜿蜒的山區小路,走訪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偌大的林區,已聽不到隆隆的伐木聲和野獸被獵槍擊中的哀鳴,只有靜謐的夜晚、祥和的人家、陶醉的遊客和日夜守護著這片森林的人們,展現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從伐木工到護林人

走進神農架林區西北部,就到了紅花朵林場。

上世紀七十年代,伐木工人打著紅旗,扛著油鋸,唱著戰歌,開進莽莽林海。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大片的樹木倒下,到處堆積著比山還高的成方的木材。紅花朵林場的李述恆這樣形容當時伐木的壯觀景象。

從六十年代開始,國家就加大對神農架的開發力度,成千上萬的人開進這個過去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區,目標是建成湖北省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邊修路,邊砍樹,路修到哪裡,樹就砍到哪裡。據統計,從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每年砍伐樹木10萬立方米,共為國家提供調撥材180萬立方米。過去安靜的神農架成了人聲鼎沸的大工地。

說實話,神農架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也付出了生態被破壞的巨大代價。森林覆蓋率下降了10多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加劇,嚴重威脅著長江中上游及三峽的生態安全。

20003月,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國家林業局將神農架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範圍,全面停止砍伐樹木,對木材加工和運輸企業進行關閉,對25度坡地全部實行退耕還林,堅決禁止併從重打擊亂砍濫伐、亂捕亂獵。天保工程的實施,給這塊神奇的土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給這個世界級物種基因庫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帶來了祥和的希望。

神農架人壯士斷腕,今後該如何生存與發展?他們按照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開始了把神農架建成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進步的生態經濟示範區的努力。從那時起,神農架林區沒再砍伐一棵樹,截至去年,封山育林40.2萬畝,人工造林1.9萬畝。森林面積由1193平方公里增加到261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73%上升到88%

昔日引以自豪的全民所有制砍樹人,如今變成了護林人,李述恆也成了紅花朵林場的場長。他現在的工作再也不是砍樹,而是把林場所轄的62萬畝山林看好、管護好。他每天帶著護林員,足跡遍及林區的溝溝坎坎,不讓一棵樹被偷砍,嚴防各種火災隱患。現在這個林場下轄6個管理所、20個護林站,160名職工中有120名專職森林管護員。為了提高職工收入,林場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家庭養殖和種植業,培育高山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年綜合產值達到65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過去候鳥式的生活方式和遷徙式的工作形式,如今已被林場、管理所、護林站代之,職工有了固定的家,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如今在神農架,森林資源的保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都要為此讓路。全區6個大型國有林場的職工,如今全部變成了護林人。從山林居士到生態移民

神農架林區是全國第一個以林區命名的一級地方政府。這裡是長江三峽的第一道綠色屏障、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水源涵養重地,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有39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50種。神農架作為同緯度地區唯一的綠色奇跡而備受關注,被全球基金組織列入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永久性示範地。但是這些珍貴的資源隨時面臨被破壞的危險。因為神農架山大人稀,自然條件惡劣,散落居住在各個山頭的農民,世代以伐木和打獵為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隱患。天保工程實施後,區政府果斷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按照生態移民與扶貧開發、生態保護、綠色產業、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山下集中修建生態村,無償提供宅基地,修通道路和水電設施,劃出自有山林和農田,讓這些山林居士們搬下山來。

從區政府所在地的松柏鎮出發,向東10多公里,就到了生態移民新村新坪村。一排尖頂的哥特式建築十分惹眼,一家一座二層小樓,就像山村別墅,每家門口都掛著農家樂旅遊的招牌。有遷勤富飯店農家特色飯店、醫療點、小賣部等。這裡的26戶人家都是2003年以後從山里搬出來的,他們告別了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發展旅遊業和種植業過上了比過去美滿得多的生活。

走進移民陳明生的家,別致的小庭院。寬敞的大客廳,樓上樓下有十幾間屋子,窗明幾淨,乾淨利落。他告訴記者,政府給他一家3口無償提供宅基地、20畝山林、1畝多土地。他們全家辦起了農家樂旅店,經常接待遊客,一個星期能招攬游客10多桌,一桌就能賺50多塊錢,日子過得很紅火。隔壁的黃開選家是6口之家,有山場面積30多畝,每年光種植板栗的收入就達七八千元,他自己還

買了長城皮卡客貨兩用車,既拉貨也接送遊人,收入也不薄。

林區像新坪村這樣的生態移民村目前共有4個,還有5600多人實行了零星搬遷,都實現了搬得走、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從木材基地到旅遊勝地

太陽出來紅花花兒曬,石山紅藥對牡丹。導遊張雲清脆的山歌引來遊客陣陣掌聲和歡笑。24歲的她經歷了兩代人的變遷。她的父親就是當年隨著砍伐大軍進山來的,一輩子以砍伐為生。到了張雲參加工作的時候,國家已經停止了神農架的木材生產,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成了神農架最響亮的口號。張雲到大自然旅行社當了一名導遊員,每天帶著遊客轉了這山轉那山,神農架的秀色盡收眼底,她也有了1000多元的月收入,比她父輩的生活可強多了。

在紅花朵林場轄地的密林深處,有一棵被稱為千年杉後的高大杉樹,挺拔聳立,直徑1.2米,三四個人才能合抱。樹上長樹,奇異壯觀,成為一處獨特的風景。當年的伐木工人捨不得砍,把它保留下來,如今這棵杉樹成了旅遊景點,不少到神農架來的遊客都要到這裡來看看,每年能接待上萬人次。

區委書記譚徽在說,神農架林木的生態價值和旅遊價值遠大於它的木材價值。良好的自然植被使這裡空氣清新純淨,每立方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達到幾萬個,甚至十幾萬個,是天然的特級氧吧。還有傳說中的野人、歡蹦亂跳的金絲猴和華南虎、金貓等凶猛動物。區里提出旅遊立市的決策後,本著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旅遊資源的原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修平了道路,開發了多處景點,吸引來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遊人,林木的生態旅遊價值凸顯。區委副書記謝登峰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81日這天僅旅遊門票收入就接近70萬元。

目前,神農架已建成4A級景區3個、賓館飯店84家、旅遊農莊90多家、旅行社8家、旅遊龍頭企業3家、旅遊藝術團體2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800多人。食、住、行、游、購、娛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旅遊綜合產業體系初步形成。2004年旅遊經濟實現總收入15079萬元,其增加值佔全區GDP51%。截至8月初,今年來此旅遊的已達到25萬多人次,收入達到7000萬元。

在神農人的精心呵護下,此地最珍貴的金絲猴從以前的不足800只,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只。過去已經絕跡的華南虎又重新來到這片密林深處。

美哉,大森林;奇哉,神農架。這裡沒有受到現代工業的污染,是一方難得的淨土,是現代社會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說,神農架林區的良好發展態勢,是全國天保工程的縮影。5年的實踐,為林區的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伐樹到護樹──神農架發展綠色經濟的啟示

2000年和2001年,國家先後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神農架林區從挑戰中找准機遇,走出一條發展生態經濟之路,在短短五年裡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躍居全省第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但沒有破壞生態,反而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生態狀況日益好轉。

靠綠色搞旅遊

神農架在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3月,神農架開始實施“天保”工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7.8%,保護區內更是高達96%。木頭從有形的產品變成了無形的財富。

因為有了神農架這片原始森林,每年少向三峽庫區排放700多萬噸的泥沙。神農架是整個華中地區的“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區,是三峽庫區的天然綠色屏障。

森林覆蓋率增加、生態效益提升了,但樹不讓砍,林區人靠什麼吃飯?

神農架確定林產工業要全面、徹底、儘快向綠色產業、旅遊產業、多種經營、造林管護等領域轉產,併在發展綱要中融入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旅遊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建設、生態城鎮建設等全新內涵。

“舉生態旗,唱旅遊戲,發綠色財”,這是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譚徽在概括的。看准這一點,神農架人開始行動了。

他們建成5大旅遊景區,近100家賓館飯店,每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2004年旅遊收入達1.5億多元人民幣;實行生態移民,把分散居住的農民搬遷到城鎮或公路沿線,減少人為破壞森林資源,促進旅遊業發展;推行生態農業,全區81個行政村已有35個村建成生態農業村,形成了“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生態農業格局;建設10萬畝優勢農產品基地,平均每畝按200元收入計算,10萬畝將增加收入2億元。

實施天保工程前的1999年,全區財政收入2332萬元,其中木材及木材相關行業收入就佔八成以上。如今,神農架以天保工程後續產業特別是以生態旅遊為支撐的產業佈局,徹底打破了“獨木支撐”的產業結構。2004年在沒有一分錢“木頭財政”收入的情況下,全區財政總收入為6382萬元,淨增長4245萬元。

以人為本搞保護

神農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一塊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林區,其中一、二類保護植物有28種;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金絲猴、金錢豹、金雕等70種。神農架茂密的森林孕育和庇護著數不清的野生動植物。近幾年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現象基本遏制,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斷擴大,但保護區內8000多農民靠伐木、狩獵、采藥等收入卻大減。林區黨委、政府認識到,單純保護沒有出路,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群眾靠山吃山的生產方式,老百姓腰包富裕了,才不會盲目向森林伸手、與野生動物爭生存空間。

農民以前種的玉米、洋芋、小麥、魔芋、蔬菜等一般都吃不完,但又很難賣出去,現在遊客多了,用這些沒有污染的原材料做的農家飯菜受到極大歡迎,綠色農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大大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天保工程區內山場大、牧草多,非常適合養殖業生產,遊客喜歡神農架的臘肉、土雞,於是農民開始養豬、牛、羊、雞,又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途徑;神農架是有名的“中草藥王國”,各種珍稀藥材對遊客有很大吸引力,蜂蜜、茶葉、香菌、木耳品質好,頗受遊客歡迎;不少農戶離鄉進城,有的在保護區附近的旅遊明星鎮辦起農家宴,一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又找到了就業門路。在遊客最集中的木魚鎮,98%的老百姓都在從事旅遊和與旅遊相關的職業,人均年收入兩萬元以上。

林場職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實施後在崗職工從4405人驟減到1107人,就業壓力卻並不大。原林場職工向昌林說:“過去砍樹時山高坡陡,砍樹、運輸辛苦得很,越砍越沒希望,現在讓砍都不想砍了。”下崗後他搞起了養豬和釀酒生意,年收入有3.5萬元左右。政府部門還從旅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於扶貧,近五年為農民群眾建了上千口沼氣池、800多台省柴灶,併安排資金用於科技推廣、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