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村莊都成為生態村───海南省文明生態村建設紀實

建設文明生態村是海南的必然選擇。早在1999年,海南就提出了建設生態大省的口號,試想沒有生態村,哪來生態省?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說,生態村猶如生態省的細胞,只有每一個村莊,至少是絕大多數村莊都成為生態村,海南這個生態省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

海南建設文明生態村並不是頭腦發熱之舉,海南確實有條件建設生態村。這裡四季常綠、鮮花盛開,是天造地設的熱帶植物園,只要稍加規劃,逐步修建,用不了幾年,每一個村莊都會成為生態村。

海南的文明生態村建設到今天已經走過了4個年頭。這4年中,文明生態村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創建形式也沒有本本化,各個縣市、各個村莊搞起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態村。

一招鮮搞活文明村

海南省文明辦在創建文明生態村時,曾發佈一個《基本要求》,同時也鼓勵各地在努力做好規定動作的前提下,紛紛亮出一招鮮,創出自選動作。為了突出宣傳文明生態村建設中的創造性,《海南日報》還專門開闢了一招鮮專欄。

儋州市2003年加大了創建的力度,選擇相鄰3個以上的村莊進行連片創建,使各村的硬化道路和綠化連接起來,併在連片區的村建設文化室、廣播室、球場、舞台和宣傳欄五位一體的活動中心,實現了精神文明共建和資源共享,避免了重複建設。目前,該市已建起8個連片示範區,連片村莊達到了39個。

瓊海市2002年初提出了精品文明生態村的標準,規定要有建設規劃平面圖,修建水泥村道村巷,村中有小公園,家家戶戶使用自來水、家庭廁所,有廣播電視,村內建有文化體育活動陣地,村風、民風良好,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使農民的觀念由自己庭前屋後延伸到整個村莊;在生態經濟發展方面,要求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以人為本,建設陣地,開展理論、文化、科技、衛生、法制、環境保護六進村。

樂東縣圍繞把香蕉產業做大做強,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已建成香蕉萬畝連片基地兩個,千畝連片基地15個,百畝連片基地260個,湧現了黃流鎮赤龍,衝坡鎮赤塘、荷口等一批有名的香蕉村。衝坡鎮槐腳村院里院外檳榔飄香,芒果、香蕉成林,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了7000元,一棟棟檳榔樓、香蕉樓和芒果樓拔地而起,有的村民還購買了小轎車。陵水縣以推廣三聯通沼氣池作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重點,2003年縣財政預算120萬元的文明生態村創建經費中,就有100萬元用於全縣的沼氣建設。此外,海南農村還湧現了一些以重點發展漁業、運輸業、旅遊業等為特色的文明生態村。

貧困村成了文明村

海南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多為貧困地區,貧困了多年的少數民族群眾迫切希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海南省委、省政府在認真研究後認為,只要工作得力,文明生態村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也能夠實現。由此,2002年底開始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文明生態村建設。

五指山市是一個國家級貧困市,在文明生態村創建中,該市結合當地實際,將扶貧和創建工作有機結合。毛運村是五指山市南聖鎮的一個黎族村莊,該村45戶213人,2000年人均收入僅930元,村民大多居住在茅草房中。當地駐軍和市委、市政府決定聯手共建毛運文明生態村,他們把創建活動與民房改造結合在一起,短短的8個月,就為村民蓋起了24棟平房,修建了500米長的水泥村路、籃球場、文化室等一批文體設施,村前村後也種上草皮、檳榔、椰子,一個規劃合理、佈局整齊的文明生態村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瓊中縣是貧困縣,紅毛鎮又是該縣中的貧困鎮。1998年以前,該村人均年收入只有889元,2002年人均收入達到1604元,510戶人家買了摩托車,80%以上的農戶添置了電視、音響等,不少農民還用上了電話、手機。草響村是紅毛鎮最貧困的自然村之一,它是海南省辦公廳扶助的文明生態村。到2002年國慶節時,草響村的20多戶村民告別低矮破舊的舊房,搬進了新家。

創建活動不忘民族特色

五指山市緊緊扣住生態旅遊建設和當地的黎苗文化特色,創建具有濃郁黎苗風情的文明生態村。該市水滿鄉水滿上村是五指山腳下一個只有15戶人口的小山村。多年以來,農民生活水平較為貧困,環境又髒又亂。1999年,在海口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村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2001年,五指山市借助省旅遊局的投資,將水滿上村建設成為以民俗風情旅遊為特色的文明生態村。現在村道舖上了各種彩色的石頭,房前屋後點綴著奇花異草,村里一些房屋還保留著傳統的茅草屋頂,但都修葺一新。村中修建了黎族歌舞廣場。有些農戶還騰出一些房間,創辦家庭旅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水滿上村正在被打造成一個旅遊精品。現在,水滿自然黎族風情村首期工程已經完成,遊客可以在這裡看到織黎錦、釀黎酒、制黎花等黎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景。如今,中國民族文化村二期改造項目將進一步把黎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原汁原味地展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

在三亞、樂東、瓊中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打造著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文明生態村。

“文明生態”也要上檔次

地域和歷史的差異給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提出新的挑戰。目前海南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小康型、溫飽型和貧困型。目前這三種類型的村子都在建成文明生態村,這從一個側面預示了海南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也要經歷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階段。目前已建成者大多仍處於發展階段,即便是那些投入數百萬元、建有不少漂亮樓房和硬化路的村也還有不斷提升自身檔次和品位的必要。

在採訪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康型文明村極少建沼氣池。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富”到不必自己養豬、牛、羊的程度,花錢買肉吃即可,而且他們也用得起煤氣。而在溫飽型和貧困型地區的文明村,普遍都以普及戶用沼氣池為切入點和重點。

對此,海南省領導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畢竟,文明生態村建設只有短短的4年時間;畢竟,農民才剛剛體會到文明、生態的初步概念,海南文明生態村建設有待向縱深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不僅僅是解決髒亂差、多種樹多養花,搞好環境衛生,而應是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協調,既要解決不可再生礦物資源的合理開發、重複利用和持續利用的問題,又要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的可再生能力,保持淡水、土壤等資源的可重複利用能力,保持環境對人類排放的污染;生態經濟不僅僅是多種些熱帶瓜果菜、多搞點庭院經濟、少用點化肥農藥、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其本質是循環經濟,要力求將生產過程中在某些環節上產生的廢棄物在別的環節上加以利用;生態文化不僅僅是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它是一種協調自然生態的理念,也應是一種協調社會生態的理念,還應是一種協調精神生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