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退耕還林帶來農村新變化

山綠了,水清了,農民收入增加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6年來,甘

肅農村在變,隴原大地充滿了綠色的希望。

  生態明顯好轉

  目前,甘肅較早開展退耕還林的地區林木已經鬱閉成林,水土流失

得到控制,風沙危害明顯減輕,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6年來,全省累計增加林草面積1930.7萬畝,治理陡坡地和嚴重沙化耕

地800.7萬畝。地處長江上游的隴南市,在119條小流域開展大規模綜合

治理,加大陡坡地退耕還林力度,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9.5%提高到

目前的63.4%,林草保存面積達到106萬畝。

  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使自然生態系統得以休養生息,多年未見的

動物重新出現,生物多樣性增加。據專家分析,未來幾年內,工程植樹

將陸續鬱閉成林,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氣候等方面的生態效

益會更加明顯。

  五大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退耕還林的開展,為甘肅農村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林果業已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甘肅農村大力發展

具有區域優勢的山杏、花椒、核桃等經濟林,併普遍推廣嫁接換代、無

性繁殖、人工授粉等實用技術,經濟林面積和產值成培增長。目前,全

省經濟林面積已達945.5萬畝,果品年總產量185.9萬噸,總產值達28.

7億元。

  草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基礎產業。各地採用林草間作方式,積極

發展畜牧養殖業。據統計,目前全省共發展優質牧草基地330萬畝,併

逐步實現了由粗放經營向舍飼集約化經營的轉變,由單一數量型向質量

效益型轉變。

  中藥材產業重新煥發生機。甘肅歷史上是當歸、黨參、甘草、柴胡

等多種中藥材的優勢產區。退耕還林以來,甘肅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林藥

間作,目前已種植中藥材40萬畝。崇信縣發展板蘭、桔梗、草決明等中

藥材509畝,總產值61.08萬元,平均每畝收入1200元,起到了良好的示

範作用。

  隨著生態的改善,甘肅的生態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各地相繼開

發森林公園、“農家樂”、“生態園”等生態旅遊項目,為增加農民收

入提供了新的途徑。

  農產品加工業日益興旺。民勤縣新建了兩個10萬噸草產品加工廠;

禮縣建起皮毛加工廠;平涼、慶陽、天水等地的果品加工企業迅速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日益改善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甘肅農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普遍改善。目

前,全省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區共修築鄉村道路1.26萬公里,大大方便

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此外,水電建設方面,完成集雨灌溉52.54萬

畝,新增水電裝機7萬千瓦。清水縣新建集雨水窖1.34萬個,集雨補灌

4萬畝;安定區建成8.73萬個集雨水窖,有效解決了29.16萬人和34.24

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

  農村能源結構不斷得到優化。6年來,甘肅農村各地有計劃地發展

薪炭林,大力推廣使用天然氣、太陽能、風能和電能,推廣使用了1.7

萬個戶用沼氣池、11萬台省柴節煤灶、24萬台太陽灶和129萬平方米太

陽房,緩解了退耕農戶的生活燃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