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海倡禁捕魚 發展生態旅遊 

過度捕魚令本港多種具商業價值的魚類海產面臨消失威脅,破壞海洋生態;有環保團體建議逐步將吐露港、牛尾灣,以至全港水域全面劃定為禁捕區,禁止所有捕魚活動,改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新經濟形式。

月前晤曾 指態度正面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指個多月前跟行政長官會面時,政府初步對新建議的態度正面,惟漁業界則批評這將為業內帶來「末日」。

  基金會建議將本港水域8%劃為禁捕區,禁止拖網捕魚,然後增至30%,最終擴展至全港水域。基金會主席邵在德稱,政府本來建議的禁捕區只佔2%,範圍太細、界限不清楚,難見成效。

逐步實行 目標至30%

  基金會又引用漁護署於1998年進行的顧問報告,指香港魚類數目已達「非常嚴峻的情況」;另一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報告亦指,香港水域17種具商業價值的魚類中,12種已被過度開採,其餘亦已開採淨盡。

  根據漁護署資料,香港所捕獲的每條魚的平均重量為1992年的10.3克,數量大大減低。成立禁捕區將可改善情況,5年內恢復魚類數目。

  至於新建議將影響300名漁民及不多於30艘的拖網漁船生計,邵在德說,有關的賠償要由當局釐定:「初步的投資是必須的,現在西貢已有商用觀光船及接載潛水人士出海,政府應培訓及鼓勵漁民,在發牌及受監管制度下,參與這新方案,把香港的生態旅遊發展至有如布吉般。」

漁民反對 稱面臨末日

  不過,漁業聯盟則反對有關建議,並則有關建議剝奪本港漁民的僅餘生存空間,是漁業界的「末日」,「叫漁民轉型?根本行不通!南沙一帶也有辦參觀漁業,但也沒有人去。」

  漁護署發言人則表示,禁捕區建議研究仍屬初步階段,最重要是平衡本地資源,又不影響漁民生計。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曾諮詢漁民組織、學者及環保團體意見,並已於6月成立漁業管理工作小組進行商討。他強調,現時要先處理漁業發牌制度,至於禁捕區將令漁民失業而造成的賠償問題,則仍言之尚早。

 

新西蘭山羊島 漁民旅業雙贏

新西蘭佔地547公頃的山羊島(Goat Island),被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引用作為海洋自然保護區的成功例子。基金會主席邵在德指成立禁捕區會為環保及社會帶來雙贏局面,除避免漁民生計損失,更能發展生態旅遊

保護區內魚多質優

  邵在德表示,在山羊島保護區內體形最大的鯛魚(Snapper),比起區外同類身形大8倍,數量多出14倍,產卵量亦較區外高約18倍;隱藏在保護區內洞穴與岩石裂縫的螯蝦(Crayfish),比在商業捕魚水域大。

  漁民在保護區的邊界,隨時可捕捉到與數公里外同樣數量,但體形卻大得多的螯蝦。

  另外,海洋自然保護區成功吸引奧克蘭鄰近地區成千上萬旅客遊覽,乘玻璃船底觀光團、出海觀賞保護區內魚類及水底植物,甚至可與魚群岸邊暢泳。

 

魚網變「鬼網」 損海底樂土

魚不只令本港水域魚類減少,亦會破壞海底的珍貴珊瑚。有潛水人士指出,不少魚網被棄置於海底,成為俗稱的「鬼網」,多個潛點均有鬼網,部分甚至在珊瑚保護區內出現,有珊瑚被纏繞受破壞,其他海洋生物亦受到威脅。漁護署已加強監察情況,下月會展開海岸清潔日,清理海底垃圾。

魚網棄海底 珊瑚被纏繞

  「鬼網在海底不難見到,甕缸、火石洲、橋咀等潛點都有見過,珊瑚生長嚴重受阻,甚至因此死亡。上月更有會員參加漁護署的珊瑚普查時,在橋咀南發現一條魚被困鬼網,不停掙扎。」

  潛水組織「潛聚力」副會長Alex稱,雖然香港的污染情況嚴重,但部分海域與外國相比,並不遜色,但鬼網卻成為這片「海底樂土」的威脅。海洋生態保育協會發言人Vincent亦指,近年多了人學習潛水,若遇上鬼網,有可能被纏住,若未有適合裝備如小刀解困,隨時會造成危機,故潛水人士不時會自動組織起來清潔鬼網,但海底範圍太大,除之不盡,成潛在危機。

  對於鬼網影響本港海底生態,漁護署高級海岸公園主任王卓基表示,一直有監察珊瑚保護區內的非法捕魚情況,違例者會被檢控,並會不時教育漁民及出海人士避免將魚網遺留海底,該署亦會定期清潔海底,保護海洋生態。

  為加強公眾對海洋的保護意識,潛聚力將於本周六及周日在西貢海濱公園舉行「香港海洋生物攝影展」,展示本港不同海洋生態的相片。

 

團體轟政府漠視漁業 挽救海洋資源 倡設禁捕區                                                 2006-03-29

本港水域一直飽受填海、挖掘及傾倒泥頭等污染,令海洋資源匱乏,漁民生計亦大受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起「拯救海洋大行動」,希望聯絡本地漁民,游說政府設立及投資禁捕區,讓本地魚類得以休養生息,另外亦可發展生態旅遊為漁民帶來轉行機會。該會又批評港府寧願投資五十五億元重新發展海洋公園,卻不願挽救漁業資源,令本港未能建立一個可媲美菲律賓及泰國的海底天堂。

為免本港漁業過度捕撈令海洋生態遭受破壞,漁農自然護理署正計畫修訂《漁業保護條例》,成立一個漁業規管架構,包括設立捕魚發牌制、漁業保護區及全港性休漁期。其中建議的漁業保護區將設於西貢牛尾海及吐露港,面積僅佔本港水域的百分之零點零一六。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席邵在德表示,漁業保護區與現時的海岸公園一樣,未能杜絕所有捕魚活動。政府應把保護區改為禁捕區,面積擴展至一成。他指出,禁捕區可確保魚類得以持續繁殖及漁業資源不會枯竭,另外亦有利發展生態旅遊,為漁民提供轉行機會。

港應參考澳洲經驗

邵在德續稱,現時世界各地漁業正在萎縮,但港府卻袖手旁觀讓漁業被自然淘汰。漁民在無補貼的情況下,濫捕問題只會惡化,本港海洋生態亦受到無可彌補的傷害。他批評政府承諾投資五十五億元重新發展一個人工所造的海洋公園,從外地運來北極熊及殺人鯨的做法;但其實只要撥出當中少數金額,已足以建立一個近在咫尺、可以媲美菲律賓及泰國、真正本地的「海洋公園」,並提供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相對於外國,邵在德指出澳洲的海岸公園已訂下目標,希望至少兩成生長於公園內的動植物能受到保護,保持海底生態多樣性,香港政府可參考有關經驗。該會正聯絡學者及西貢大埔區漁民,並在牛尾海及吐露港一帶展開研究,了解於設立禁捕區所帶來的經濟成效,最快於今年八月前完成研究。

漁護署發言人則表示,當局正諮詢公眾《漁業保護(修訂)條例》的內容,歡迎任何團體提出建議。由漁業組織、綠色團體、學者及政府官員組成的漁業管理工作小組亦將陸續舉行會議,討論成立漁業保護區的細節。

 

本港漁業資源愈來愈少,港府計劃透過向漁民發牌或設立漁業保護區等規管措施,保護海洋資源,但環保團體與漁民的意見卻背道而馳。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昨召開記者會,由澳洲大堡礁專家、菲律賓及新西蘭漁民分享禁捕區的好處,支持該組織提倡將本港一成海域劃作禁捕區的構思。不過,漁民團體坦言不會同意這項「進取」的建議,認為會嚴重影響生計。

漁民組織反對 指損生計

漁護署發言人昨表示,為了設立「漁業規管架構」,政府去年成立漁業管理工作小組,成員包括捕魚業界、環保團體及學者。小組至今開了兩次會,已討論了發牌問題,其他如設立漁業保護區及休漁期則有待討論,基金會亦有代表參與。

不過,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彭華根表示,由於業界與環保團體所持意見不同,已半年沒有開會,下月恢復的第三次會議,預料進展亦不大,「因為與環保團體難有共識」。基金會主席邵在德批評,政府耗用大量公帑營運「人工」的天水圍濕地公園及重新發展海洋公園,卻不願撥出小部分款項投資發展吐露港及牛尾海,失去發展生態旅遊的機會。

香港分會主席邵在德昨表示,是次的研究是「拯救海洋大行動」的最新項目,希望能游說政府設立及投資禁捕區,賠償漁民失去捕魚場的損失及為他們提供轉行培訓。基金會現正有3間顧問公司投標,研究有關問題,可望於今年8月完成。

改善海洋生態有利捕魚業

 他指出,現時本港的捕魚業情況嚴峻,禁捕區僅佔本港水域0.016%,每平方米珊瑚礁的漁獲數量更是全球最低,漁民使用拖網捕魚亦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基金會希望政府不要漠視有關情況,在保護魚類及漁民方面作出投資。

 澳洲大堡礁海岸公園管理局漁業事務組主席菲爾卡特華拉達博士表示,大堡礁現有超過6千種海洋生物,自有禁捕區後,除可保護各海洋生物外,其繁殖能力亦提高了。而菲律賓的漁民代表亦指出,國內現有122個禁捕區,亦有一隊約70人的自衛隊輪流巡邏,成立禁捕區後更大大減少了非法捕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