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頂 再見螢火蟲

很久以前看過一套動畫《再見螢火蟲》,作者以螢火蟲短暫的生命來比喻片中主角小兄妹一生雖短促而悲哀,但仍然迸發令人感動的親情。其實,小小的螢火蟲也因為人類的過度發展,正唱茪@首首悲歌,生存環境被霸佔及破壞,以往在郊外田野間滿天螢火的景象已不復再。

  被迫退居到人[罕至的荒野的螢火蟲,其實每年盛暑,仍然掙扎求存,閃爍點點螢光。要一睹這個螢火舞會,最好跟隨專業導賞員到山上看,詳盡解說既能讓你更了解螢火蟲的生活,沿途更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大自然生態。

  上星期的周末下午,一群家長帶茪l女在熱氣蒸騰的市區,搭乘旅遊巴士到全港最高的大帽山去,大家都知道在那堨i以見到螢火蟲,小朋友都期待這天可以見到很多有趣的事物。旅遊巴士在通往大帽山的大帽山道上行駛,頃刻間已停泊在全港海拔最高的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由於海拔比較高,天氣也較市區涼快得多,但可以涼冷氣,大家當然更樂意。

坑渠內的生物天地

  遊客中心內展出了大帽山郊野公園內的生態資料,例如這堨i見的動植物、礦物等;有看的,有冷氣歎,卻不及以下節目精采:看夠了,大家齊集在遊客中心外,領隊便在大家面前揭開了一個坑渠蓋,不少人都「咦」一聲,原來高山上的坑渠並不骯髒,內媮晱芛N盎然。水渠堸ㄓF有蚊的幼蟲外,又有吃牠們的壁虎,更有蝌蚪游來游去。原來一個小坑渠也是一個小世界。隨後領隊取出了多個便攜式顯微鏡,蕨類植物葉底的種子、螞蟻的眼睛、草蜢切割葉子的口器都一覽無遺,大人細路無不看得聚精會神。

家樂徑揭示自然奧秘

  在遊客中心進行的活動,挑起了大人細路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接下來就是走入家樂徑親親大自然。這條圍繞扶輪公園的家樂徑,乍看沒多大特色,其實提供了最理想的大自然教材。首先是漁護處設置的日晷,藉荈坏照射指針時的倒影可以大概計算出時間,而且可從中計算香港的緯度。附近的觀景台,指示版上可以認出荃灣區,以至青衣島、大嶼山的景物。

  看完了遠景,接下來便要沿茪s徑看些細微的東西了。首先,領隊叫大家注意一種塊狀的泥,這些泥多數出現在草根附近,原來這便是蚯蚓的糞便,不說不知,那形狀真的有點像!然後,大家再細看一個腐朽了、形如垃圾的爛樹頭,上面卻生滿了菌類,原來爛樹頭就是菌類的營養之源,宇宙萬物就是如此「死」生不息。在家樂徑上也長滿了不少有用途的植物,例如可作擦煲用的不知名樹葉、可作洗頭水原料用的白千層樹葉、可作藥材的半邊旗等。生活所需,其實不少都來大自然。明白了大自然的奧秘,便對大自然多一份敬畏。

看日落吃晚餐

  不知不覺,時間將近黃昏,行完家樂徑後,大家立刻驅車到大帽山頂的停車場,這堜~高臨下,可以飽覽荃灣、港島、錦田、元朗,甚至深圳的景色,日暮黃昏,大家在草坡上散步,或者坐於「臥雲石」上,欣賞太陽緩緩落下,一面分享晚餐,真是寫意!雖然食物只有凍沙律、熱薯茸、雞脾、菠籮腸仔及三文治,但眼底下是優美景色,就算三文治也吃得滋味。

夜色降螢火亮

  天色開始黑,螢火蟲便趁茤]幕來彰顯自己的光芒。大家野餐後進入車路閘口開始尋找螢火蟲,據領隊李先生說,大帽山是香港觀賞螢火蟲其中一個理想地點,由於幼蟲賴以維生的潔淨溪水愈來愈少,全港的螢火蟲族群已萎縮。前年大帽山由於有斜坡維修,破壞了大片濕草地,螢火蟲數量更減至只剩原來的一成,令人心痛!

  大帽山有超過 4 種螢火蟲,大概可用光色及閃光頻率分辨:例如 4 月中出現的螢火蟲,光點偏綠色,閃光頻率平均, 6 月份出現的,卻會快速閃動數次,然後停頓,光點也偏黃。李先生表示,曾試過幾次看到漫山閃動飛舞的螢火蟲,非常動人,在場的大人小孩都十分雀躍,可是這樣的奇景幾年來亦只遇過 4 次,3 次在大帽山,1 次在大嶼山昂坪。所以,參加者雖明白,奇景未必次次可見,但同樣會發光的螢火蟲幼蟲還是可以經常在溪澗旁發現。而因為螢火蟲在強光照射下會「關燈」,大家都必須守規矩不用電筒照射。雖然,這晚沒看到漫山螢火,但也算看見幾串掛在樹上的「燈飾」,或漫遊山間的「流星」,景象已令人心往神馳!大家也更珍惜這片脆弱的大自然。

 

觀「星」睇螢火蟲

家 陣拍拖節目無新意,來來去去唔係行街睇戲就唱K,計我話應該趁假日衝出市區,接近大自然,而閒情呢家都係製造出!今日短線遊唔係帶你去荒山野嶺賞月,而算係近近],去大尾篤附近的汀角泥灘睇海星,夜少少就入大埔滘自然保護區觀螢火蟲,都真係幾浪漫! 記者:梁彩燕 攝影:陳偉強

部份相片由「綠色廣場」提供

ModelsKelly & Man The Group

大埔墟火車站乘巴士汀角站落車後,沿對面馬路小徑往海邊行15分鐘就會見到紅樹林。汀角紅樹林響1985年被漁農自然護理署評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呢處的紅樹林生長得相當集中,多個紅樹品種重會伸延至大尾篤,響呢度可搵到白骨壤、欖李、秋茄及海漆等濕地植物,近觀欣賞重會見到泥地上伸出一條條呼吸根的紅樹、散發淡淡幽香的桐花樹等生態。

Check清水位至出發

越過紅樹林,踏進泥灘只見海面微波粼粼、風平浪靜,焦點移番上泥灘,今趟觀「星」之旅,竅門主要靠自己細心觀察同發現,當退潮時,成三、四個足球場咁大的泥灘上,就會浮現出遍地的螺類、貝類、海葵、各種蟹仔以至海星、蜆同蠔等生物,因為四、五月氣候最宜人,灘上生物亦較多,閒閒]可發掘到30幾種生物,不過大部份都具有保護色唔易被發現,所以記得帶多對「小心眼」同行!若想睇到海星,首要條件係水位降至0.5米以下先有機會!所以出發前記得上天文台個網Check清楚潮水漲退表,以免去到「摸門釘」就掃興啦!

海星層層

今次行程的重頭戲——海星,乃香港常見的飛白楓海星,由M家開始至9月尾正值繁殖期,所以灘上的海星群洶湧,行兩步就可見到相互重正在交配的海星、又有因為溫度或鹽度變化而變成4足、5足、甚至6足,都幾奇景!夠膽的話更可與海星來個親密接觸,但摸還摸,千祈咪帶走呀!

至浪漫閃閃螢光

吃過晚飯赴大埔滘自然保護區(松仔園),直上小徑走5分鐘,已見閃亮的螢火蟲一閃一閃,採訪當天季節尚早,螢火蟲未算活躍頗零星,由月尾開始時間就會好,進入佢]交配季節,場面應該會壯觀得多。一路走,會遇到在空中漫遊的雄性螢火蟲四圍咁轉,尾部每二十秒連續地閃爍吸引異性,當附樹葉上的雌性接受佢愛意,才會回贈一下強光以示首肯,求愛方式可比我們人類直截了當得多!而只有5天壽命的螢火蟲,最大的任務同本能就係要繁殖下一代,都可謂任重道遠囉!

沿路見樹蛙蹤[

沿紅、黃線至溪澗地方繼續目標為本,就可看到更多閃亮的螢火蟲成蟲,亮光遍野,浪漫極了!而初夏時分,黃昏過後沿途走重會聽到鳥類、蟬類、蛙類的大自然合奏,拿電筒多留意樹上、路邊或河沿,亦不難發現中國壁虎、蜘蛛、樹蛙的蹤[,絕對令你大開眼界。在此提醒大家,此保護區間唔中會有非法入境者出沒,最好約多幾Pair情侶或三五知己同行,夜遊時可多個照應。

缺乏體驗 學生不識螢火蟲 漁護署助同學在郊野公園考察 了解自然生態

學生書中領略自然知識,缺乏親身體驗大自然。一項調查顯示,本港普遍學生在課本上學會不少大自然的生態,惜鮮於實踐,少於30%被訪學生曾到訪紅樹林。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駱雅儀表示,不少學生誤將夜晚圍茧騜O的昆蟲當作螢火蟲。漁護署正計劃通過郊野公園作為自然教室,讓學生親身領略大自然。

 「以前去公園一定好似巡視業務咁,一定要掂過晒骨羞草,令佢地收晒!」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駱雅儀說。在漁護署本月初調查中,訪問近千名學生,發現他們的大自然知識豐富,無論是中小學生或幼稚園學生,不少學生都能分辨蝴蝶和娥,有約90%學生知悉米埔是雀鳥天堂,80%能分辨小白鷺和黑臉琵鷺。

多半未見過螢火蟲

 不過,調查卻發現學生體驗自然較少,也不了解本港保育情況。駱雅儀表示,在12項自然體驗中,少於半數曾見過螢火蟲、赤腳步行草地或泥地步行,或聽過風吹過竹林的聲音。她更稱,不少學生更誤以為本港因發展關係,林地覆蓋率每年減少,也以為香港郊野公園只得全港土地的10%。

 「現時學生體驗自然較少,減低他們接觸自然界後每事問的好奇心!」駱雅儀指出,不少家長都忙於工作,故少帶子女親近自然,有學校在舉行遠足考察活動時,也曾指不知如何安排讓學生體驗自然。「自己細個時會唔怕污糟,赤腳踏草地,又會抱大樹,但依家假虒繾囍h願意!雖然學生話睇過螢火蟲,但往往要去郊區深夜時分先可以睇到,可能學生誤將圍t街燈飛的昆蟲當係螢火蟲呱。」

 更甚的是,當問及昆蟲有多少對腳,幼稚園學生(77%)答對率竟高於中學(63%)及小學(65%),駱雅儀相信是幼稚園生剛剛學過,記憶猶新。為加深學生對本港保育情況的認識,也讓他們接觸大自然,漁護署計劃善用郊野公園為自然O室,並向學校提供考察地方的建議,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建立對大自然好奇心,主動去認識和愛惜郊野環境。

 

草地赤腳步行擁抱大樹欣賞螢火蟲…… 港學生大自然知識豐體驗少

在草地赤腳步行、擁抱大樹、欣賞螢火蟲……這些體驗大自然的簡單活動,原來對香港逾半學生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玩意。漁農自然護理署向來自16間幼稚園及中、小學共130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香港學生的書本知識豐富,卻缺乏實踐。為了改變學生「紙上談兵」的弱點,該署未來舉辦的活動會更重視對大自然的體驗,希望讓學生建立好奇心,使他們更主動去認識香港的生態及愛惜環境。明報記者馬耀森

調查今年9月進行,結果顯示受訪學生擁有豐富的大自然知識,約九成人可答對如「蝴蝶及蛾的分辨方法」、「海豚是哺乳類動物而不是魚類」、「米埔是香港的雀鳥天堂」及「分辨小白鷺和黑臉琵鷺的方法」等。

對保育情G一知半解

不過學生對大自然的體驗卻明顯不足。以漁護署問學生的12項自然體驗為例,有7項只有少於半數學生曾體驗過,最少人曾見過箭豬的箭、露營及到訪紅樹林,分別只有18%29%33%,見過螢火蟲的亦只有45%。而最多學生表示曾觸碰含羞草,佔整體77%,其次是遠足及見過蜻蜓點水(見右圖)

至於本港的保育情G,學生亦顯得一知半解,例如逾半學生誤以為本港林地覆蓋率逐年減少(其實正增加),又誤以為郊野公園的面積只佔全港土地的10%(正確為40%)

漁護署將辦活動增體驗機會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駱雅儀博士表示,在問卷的知識部分,其中問及「昆蟲有多少對腳」一題有出人意表結果,最多人答中3對腳的是幼稚園學生(77%),較中學生(63%)及小學生(65%)還要高。

她分析,幼稚園學生學過不久,記憶猶新,到小學或中學可能已忘記了,相信如有親身體驗,有助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這條問題的結果亦印證了體驗的重要。

她說針對調查結果,該署日後舉辦教育活動時,會加重親身體驗的部分。從過去經驗得知,小朋友擁抱大樹後,可達拉近人與大自然距離的效果,他們會更主動詢問有關樹的知識。

此外,該署會為教師舉辦講座,介紹本港的自然教育徑,讓他們為學生安排活動時,可善用郊野公園作為自然教室。

 

能辨黑臉琵鷺 知蜻蜓點水為產卵 港學生大自然知識勝成人

昆蟲究竟有多少對腳?小白鷺與黑臉琵鷺有何分別?海豚是魚類抑是哺乳類動物?蜻蜓點水的目的是產卵還是喝水?成年人面對這一連串大自然問題也可能會摸不蚗Y腦,但原來絕大部份學生對此卻非常有研究,能說出正確的答案,顯示他們對大自然認識甚豐。

惟缺乏親身體驗

漁農自然護理署首次進行一項關於學生對大自然認識調查,於上月訪問了一千三百名來自十六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有關大自然、鳥類、昆蟲及海洋生物等問題。結果顯示,絕大部份學生懂得「分辨蝴蝶和蛾」、「海豚是哺乳類動物而不是魚類」及「花崗岩是香港最常見的岩石」等問題;九成學生知道「米埔是香港的雀鳥天堂」、八成懂得「分辨小白鷺和黑臉琵鷺」,及多數知道蜻蜓點水的目的是產卵,顯示他們有不俗的大自然知識。

他們雖擁有不俗的大自然知識,卻對大自然的體驗甚少。少於半數學生曾親眼目睹螢火蟲、箭豬的箭或到訪紅樹林,以及曾經擁抱大樹。此外,學生對本港的保育情況也沒有充份了解,如「以為香港以前是外國人統治,故植林以外國品種為主」或「香港林地覆蓋正逐年減少」等。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護理及教育)駱雅儀說,調查反映學生多透過上網、電視及書本等媒體吸收大自然知識,但卻較少機會實地體驗,導致對保育情況誤解較多,這或令他們對大自然產生負面印象。

她建議學校可帶學生到郊野公園參觀,以郊野公園作為自然教室,加強下一代的環保意識。

 

再見螢火蟲                                                                                                               鄧達智

在追趕跑跳的營生旅程上,最大的享受便是回家,連大門也不用踏出,自由醒,弄一大碗加玉米加三成熟煎雙蛋加大量黑胡椒碎粒的出前一丁;一二三四套DVD電影,不用問日不用問夜。

最大的幸福來自親密的家人。那夜深,大小姪兒在村尾候我歸來;替我提行李,一面走一面憶念整十年前他們從北美洲回來上小四及小一,如今已上大學及快上大學,嘆逝水流年,珍惜他們每一天回來度假的日子,再夜我也甘願回來,見一把面、談一席話。

夜黑似漆,過井頭,大兒驚喜高叫:啊!螢火蟲

一豆綠光悠閒飄過,喚回昔日我們飯後在村後散步,果園邊上細數不少的螢火蟲。數年前,大兒畫了一幅螢火蟲給我生日,簡單寫上:「好想跟你一起尋找螢火蟲。」

難忘的螢火蟲風景還有新西蘭北島的 Waitomo Cave。讓人感動的不單洞內成千萬的條狀螢火蟲發出的藍綠光芒,不止進場坐在小船上觀「光」的遊客遵守禮貌,十分克制,既不喧嘩也不偷步拍照;而是初看這個螢火蟲山洞的照片,時為初中母校的圖書館。當年的教會學校,校長與老師為數不少來自新西蘭,圖書館內有關新西蘭的書籍為數也不少,其中兩冊為《New Zealand in Colour》的第一及第二輯,內邊便刊出螢火蟲洞「The Glow-worm Grotto of the Witomo Caves」的圖文介紹。相信書籍印於七十年代初,距今三十年,如果在別些地方,螢火蟲洞可能老早污染破壞無全。

五年前首次踏足新西蘭,有幸來到這個位於 Otorohanga Kawhia Harbour 的北島西岸的天然山洞,毛里語,Waitomo意思是「水淌洞」。偌大的山洞,淌泉水,入內需乘小船。洞深處,萬籟俱寂,抬頭以萬千計一條條的螢光或止或動,確是奇觀。

除了螢火蟲讓人嘆為觀止,新西蘭在環境保護,在可持續發展,在旅遊環保用上的力量,也是世間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