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菌中毒知多些

 

兩名市民日前(五月一日)在香港仔郊野公園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後出現懷疑食物中毒病徵,往瑪麗醫院急症室求診,毋須入院,並已康復。壎籵嬝@中心呼籲市民,切勿在公園及郊野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因為市民難以辨別該些菇類是否適宜食用。兩名患者是來自同一家庭的六十三歲老翁及五十七歲老婦,他們前日在香港仔郊野公園採摘野生菇類,在家進食半小時後,出現作嘔、嘔吐、肚瀉、頭暈及視力模糊的病徵。

 

兩日後,壎籵嬝@中心接獲報告,兩名男士於火炭山野採摘野菌及進食後,出現出汗、嘔吐、肚瀉、頭暈及發冷等疑似食物中毒病徵,往急症室求診後已康復。中心昨呼籲市民,勿於郊野採摘野生菇類進食。

毒蘑菇的鑒別、中毒與急救

 

世界各國每年都有誤食毒蘑菇中毒事故發生,採食或收購時應特別注意。對毒蘑菇鑒別流傳一些說法:

 

1.      有惡臭的蘑菇

2.      顏色鮮艷的蘑菇

3.      不生蟲的蘑菇

4.      菌柄和菌蓋容易縱裂且脆的蘑菇

5.      菌褶兩側有污斑的蘑菇

6.      菌柄上同時有菌環、菌托的蘑菇

7.      有苦味、辣味的蘑菇

8.      傷後出乳汁和變色的蘑菇

9.      帶黏液的蘑菇

10.  使銀幣和銀器或與蔥、蒜共煮變黑的蘑菇。

 

以上這說法也許對一些毒蘑菇識別有效,但無科學根據。

 

鑒別毒蘑菇的最好方法是根據蘑菇的形態特徵,既要靠外部形態特徵,又要靠內部解剖特徵。一般來說,菌柄上同時有菌環和菌托、菌褶剖面為逆兩側型的蘑菇、都有毒。

 

毒蘑菇中毒與急救

 

蘑菇的毒性,因蘑菇的種類、產地、採集時間、人的體質、飲食習慣、食用部位和方法的不同、毒性表現各異,按中毒症狀可分為

 

1.      腸胃型:多數毒蘑菇可引起這種中毒症狀、如毒粉褶菇、毛頭乳菇毒紅菇、虎斑蘑、毛頭鬼傘、墨汁鬼傘、黃粉末牛肝菌等,中毒後發病快,出現劇烈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腹鳴等症狀,嚴重者偶而會引起死亡。

 

2.      神經型:引起這種症狀的毒蘑菇約30多種,如毒蠅傘、豹斑毒傘角磷毒傘、白霜杯傘、毒杯傘、裂絲蓋傘、黃絲蓋傘、橘黃裸傘、花褶傘、大孢花褶傘、細網牛肝菌等,由於它們含有引起精神興奮的毒蠅(Muscarin)毒素,中毒後除有腸胃炎症狀外,突出表現精神興奮、錯亂或被抑制等症狀,少數中毒者可死亡;

 

3.      溶血型:鹿花菌類常引起這種中毒,由於它們含有使血液溶解的馬鞍酸 (Helvellic acid) 毒素,中毒後除有胃腸炎症狀外,還出現黃疸、血尿、肝脾腫大等症狀,嚴重時可致死;

 

4.      肝損害型:引起這種症狀的毒蘑菇約10多種,都是極毒的蘑菇,如白毒傘、鬼筆毒傘、鱗柄白毒傘、秋盔孢傘、肉褐環柄菇等毒蘑菇,由於它們含有引起含有肝損害的毒(Phallotoxins)和毒傘(Amatoxins)毒素,常引起肝痛、肝腫大、黃疸、肝出血、肝混迷等症狀,中毒死亡率很高;

 

5.      皮炎型:少數毒蘑菇如污膠陀螺菌等,中毒後除有腸胃炎症狀外,日照後發生嚴重的皮炎,嚴重者出現周身皮部水腫、脫皮等症狀。上述中毒類型以肝損害型中毒為最重,常導致死亡。

 

     (有超連結圖示的野菌可以在廣東或香港找到)

 

毒蘑菇誤食中毒後,應立刻按醫囑進行搶救,切勿拖延誤醫。中毒早期,應盡放採取催吐、洗胃、導瀉等方法排除毒物和補充體液,同時可根據中毒症狀類型,採取相應的解毒和對症治療措施。若有神經症狀可加用脫水劑治療,若有腸道感染可服用抗菌素治療,如有興奮、狂躁及痙攣症狀可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納劑治療。

 

 

編寫: 甄永樂                                                                     反饋:  eco_tutor@ecotourism.org.hk

 

參考文獻:

 

1. 野生的蘑菇            項存娣 編著           中國國家地理博物叢書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5